新时代文明实践 | 家风故事 | 长阳镇家风故事分享,一起来看
日期:2023-06-07“房山女性”微信公众号自5月4日起开展家风故事展播活动,以此展示家庭幸福生活,弘扬家庭文明风尚,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植根于每个家庭,汇聚起广大家庭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今天让我们继续来看长阳镇妇联推荐的家风故事。
孙建敏家庭:践行向上向善好家风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主旋律,社会学家将其称为家庭文化。好的家庭就是一所学校,它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家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下一代。疫情施虐的当下,我们采访了好家风的典范,嘉州水郡北区社区 119 号楼孙建敏、侯东恒一家。
我们问孙阿姨,什么是家风呢?然后给我们分享一下您的家庭小故事吧?
孙建敏阿姨说:我觉得家风就是家庭的风气,一个家庭离不开家训和长辈的教导。我们家的故事其实也没什么特别的,现在很多家庭都是这样。我和我老伴都已经退休了,所以平时我们看到这个社区有一些独居老人,就想着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帮助他们。社区里有一位老人患心脏病,身边没有人照顾,我就主动到老人家里熬点粥做点饭,再叮嘱老人按时吃药,老人也非常地感动。
一个和谐社会的建设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每一个人都需要积极参与其中,人不能只为自己活着,还要为别人活着,要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样生命才能有价值有意义。平时我们老俩口一直以来,都力所能及参与社区的一些公益活动,2020 年春节本应该是万家团聚的日子,但新冠病毒猖獗,为了守护社区家园的安全,我们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和女儿、孙女的团聚,第一时间回到社区,报名参加了社区疫情防控的志愿者队伍,不畏疫情危险,积极配合社区开展的敲门行动,挨家挨户粘贴致居民一封信。那天,我顾不上吃饭,顾不上喝水,从早上一直忙到下午,突然头晕眼花,开始呕吐,我老伴儿和女儿赶到时,我低着头连眼睛都不睁,女儿心疼地说,咱快回家休息吧。等回家休息了一个小时,我又挣扎站起来说:不行,我还要去,因为还有十几户人家没通知到呐,人命关天,可不能耽误,她们实在拗不过我,只好陪着我又去敲那十几户的门。疫情这两年,无论酷暑还是严寒,我始终坚持在社区的大门口,社区门口需要执勤,我们老俩口都积极参与。
孙阿姨的一番话使我们想到,自从疫情以来,我们身边每天都会出现很多温暖人心的小事,但就是这些小事,反映出了我们中华儿女的民族精神。在这里我要为所有默默付出的平凡人点赞,为守护我们安全的一线人员点赞,为您二老点赞!于是,我们继续让孙阿姨谈谈家教,问她平时是怎样教导儿女们的呢?
孙建敏阿姨想了想然后说,首先做人不能忘本,要保持着本性的善良,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这样才能在社会立足,要勤劳努力,有自己的追求。日常中,我会经常教育孩子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小使她树立爱国的思想和感恩的心。有一次在我住院期间,遇到了一个患癌症的小朋友,家里卖了房子来北京治病!但病情又恶化了,我知道后把随身携带的现金给了孩子的母亲,尽了一些绵薄之力,女儿知道后,也主动帮助寻找社会救济的途径,告诉孩子母亲政府的救助政策和社会众筹的办法。虽然我个人能力有限,但是,能够通过社会众多团体的帮助,患病的孩子能够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一个好的家风的传承也能影响着小一辈,这不,我的小孙女也积极参加公益活动,把废旧的轮胎变成小区公园里美丽的装饰,孩子们的每一个爱心之举我们都给予肯定和夸奖。并经常带孩子们阅读弟子规、三字经、英雄榜样故事等读物,让孩子们在阅读中也可以学习做人的道理,培养爱心。
我们现在的家庭是个和睦有爱的大家庭,孩子们懂事,大家常常聚在一起,温馨又热闹,我们老俩口很享受这样的环境。也希望我们可以带动更多的身边人,为文明和谐社区做出更多的贡献。
采访结束了,我们深深体会到了孙建敏夫妇是世间最简单的父母,最平凡的儿女,这个大家庭最核心的就是有爱,每个人都是心存善意,心中有爱就变得和睦温馨,我认为一个和谐社会,是靠每一个人藏在心中那颗美德的种子,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和谐社会需要多一些像孙阿姨一样平凡优秀的爱家爱国的领头人,这就是孙阿姨一家人的闪光点,正直和无私更是他们的人格魅力,我们都要用实际行动来共同打造 有责任心和公德心的和谐社会。希望他们所做的点点滴滴,能带动身边更多的人,构建和谐社区大家庭,为打造繁荣长阳、精治长阳、宜居长阳、智慧长阳、和谐长阳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创建全国文明城区而努力,加油!
刘玉琴家庭:点赞环保家庭 弘扬绿色新风
自2020年5月1日《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以来,云湾家园社区积极响应妇联号召推进垃圾分类。其中,美满和睦的刘玉琴家庭全家参与垃圾分类并主张厉行节约,树立绿色环保家风,打造节俭温馨生活,不仅以身作则,而且带动身边人,把绿色环保理念推及邻里、社区,共同践行垃圾分类,共建绿色健康社区。
热爱学习和分享 重注细节和实践
刘玉琴的家庭是个和谐幸福的六口之家,除了老两口,还有孝顺能干的儿子、儿媳以及两个活泼可爱的孙子。性格开朗的刘阿姨是已退休中学教师,学习能力强,政治觉悟高,不仅及时学习垃圾分类知识,而且带动全家付诸行动,注重分类细节,注意总结分类技巧。5月1日当天她就用微信与朋友们分享了分类口诀和常见四类垃圾物品图片;熟练掌握分类知识后,刘阿姨就与老伴带头践行,按厨余、其他、可回收、有害四类垃圾精准投放,并且把可回收纸箱拆开叠好打包;在垃圾分类朋友圈分享照片上标明厨余垃圾袋内的每一种物品,形象地宣传分类的细节知识,如:玉米皮和玉米芯是其他垃圾,玉米须则属于厨余垃圾等等;垃圾分类后分装封口处理,坚持家庭生活垃圾随有随倒,日产日清。
积极宣传垃圾分类 潜移默化带动周边
7月10日云湾家园社区“垃圾分类星级示范户”活动上线,身为精神文明队队长的刘玉琴开启朋友圈连续21天打卡,积分兑换后,直至今日仍坚持天天进行垃圾分类打卡,并附上不同的应景文字,积极倡导宣传垃圾分类。刘阿姨说:“21天能养成一个习惯,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分类是关键,多投几次就习惯了。我两个孙子已经把分类当作每天必做的,最近反而经常提醒我分类打卡,两个孙子轮流当‘值日生’,帮我投放垃圾,积极性可高呢!”全家带动起来后,加之朋友圈的持续打卡,起到了传帮带的效果,环保理念渐入人心,刘阿姨的邻居、队友和孩子家长们纷纷加入分类打卡行列中,甚至刘阿姨之前任职学校的同事都把她作为典范在学校进行宣传,在垃圾分类推广的初期,刘阿姨及全家为引领垃圾分类新风尚奉献了一份难能可贵的力量。
坚持勤俭节约 注重变废为宝
刘玉琴认为应该重视垃圾分类问题的前端和后端,前端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尽量减少垃圾;后端做好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她外出购物买菜一般自带购物袋,不用一次性筷碗;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从厨房用水、个人卫生用水和厕所用水三方面节约用水;使用节能灯,注意空调调整到26度最省电状态;在闲暇时经常和家人用废旧物品制作成家庭日用品;积极参加社区妇联组织的变废为宝的环保手工活动。她用易拉罐和纽扣制作成精美纽扣花,用废旧的衣物制作环保购物袋。
参加志愿活动 热心公益事业
刘玉琴不仅善解人意,顾全大局,而且思路开阔,善于换位思考,解决问题能力强,颇具号召力,垃圾分类入户宣传和站桶指导她踊跃报名,刘阿姨的“威望”就是在这点点滴滴中逐步建立起来的,队员都特别喜欢这个热情热心的队长。
刘阿姨全家不仅认真学习绿色环保知识,而且在垃圾分类中走在前、树标杆、做表率,以“小家”带动“大家”,自觉践行垃圾减量分类,值得社区居民点赞和学习,因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直坚持做好事。
刘丽杰家庭:家风传递正能量
我叫刘丽杰 是农民的女儿,骨子里铸就了淳朴和善良。还记得小时候唱的第一首歌是:《我爱北京天安门》,跳的第一支舞蹈是:《北京的金山上》。参加工作后,爸爸就嘱咐我要热爱祖国,热爱党,努力工作,报效国家。在三十多年的工作中,我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牢记党旗下的誓言,走上了领导的岗位,工作上小有成就。
结婚时妈妈对我说:“做女人就应该相夫教子,善待公婆,方显知书达理,懂礼尽孝。”我的家曾经是四世同堂。公公婆婆都在我的精心照料下,过得舒心顺意、幸福安康、充分享受着党和国家以及儿女们付出的幸福生活,直至人生暮年。
我的儿子就是在这样一个充满和谐幸福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他学会了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有责任,有担当,无论在什么样的工作环境下时刻关心着家乡的变化,并把优良的家风传承下去。
在家,我们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好家风,在外,我还组建了一支广受群众欢迎的舞蹈队。现在全国都在创建文明城区,房山区也在努力争创呢。因此我组织了一支长阳镇的红色娘子军舞蹈队伍,主要就是通过舞蹈鼓励大家热爱生活、舞出快乐,舞出健康!
2014 年我们组建了馨然嘉园社区舞蹈队,这支队伍由原来的十多人发展到现在的四十多人,其中还有 5 名癌症患者,通过跳舞陶冶了情操,舞出了健康。这支活力四溢的红色娘子军舞蹈队成立 8 年以来,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和赞誉,同时也得到媒体的关注。我们不仅是因为“独特”和获奖受到大家的喜爱,也是我们舞出了对生活的热爱,舞出了许多人内心的情怀。姐妹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而且队员素质都很高,有两位姐妹被社区评为“好邻居,好姐妹”并登上了《北青社区报》。
王芳新家庭:父传子效好家风
我叫王芳新,是来自熙景嘉园社区的一名党员志愿者,很高兴在这里共同分享我的家庭故事。
我们家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为人处世要谦虚谨慎”是我们的家风。朴素的家风一直在传承延续,传递着向上、向善的正能量,而且无论何时何地,都自觉地不给他人和社会添麻烦。
我的父亲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境贫寒,他很小就过继给他的伯父,在伯父身上学到为人要谦虚谨慎。可惜伯父英年早逝,突然的变故使年仅六岁他就到地主家以放牛谋生,饱受地主一家的剥削和压迫。迫于生计,十岁那年去到湘江煤矿当了一名挖煤童工,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深深渴望着改变命运。十五岁时偶然接触到几个年长的工友,受到了一些革命思想的启蒙,参加了武装护矿。新中国成立后,被挑选到祖国的地质找矿事业中去。从此父亲的心里深深打上了“永远跟党走”的烙印,对家风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父亲给我上的人生第一课,就是做人要谦虚,谦虚使人进步。一直到后来我参加了工作,得到更深刻的领悟:
时至 1988 年,我们兄弟三人,在谦虚谨慎家风的熏陶下,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学习勤奋工作,都加入了党组织,成为光荣的中共党员。我们相聚时,笑谈家里的党员人数够成立一个“家庭党支部”。每次的相聚,仍然是像孩子一般围坐在父亲身边,汇报各自的体会和收获,以及待解的困惑,他总是微笑答疑解惑,耐心地点拨和鼓励。促使我们不断的进步。
现在有了儿孙辈,始终在家风的熏陶下,快乐地学习工作,幸福地生活处世。小家庭现在五人,除稚龄的小孙子外都是党员。孩子们从事医务、航天工作,在工作中履职尽责,我们退休也不落后,分工合作打理好小家庭的生活,也为疫情防控做好志愿服务。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每个人都在困境中成长。记得一次节日休假,我们举家去河北保定短途旅行,当来到古莲花池售票处,被眼前的一则入园公告吸引:现役军人、医务人员等凭证件可以免费入园。当我们全家站在这个绿色通道上,周边游客都投来赞许的目光。此时一种来自内心的自豪感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