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明实践 | 房山区走出的全国劳动模范——吴春山
日期:2025-07-17原(河北省)房山县崇各庄乡岗上村,位于今(北京市)房山区青龙湖镇,这个原本“十年九旱不打粮”的穷地方,是有名的“穷三多”,即“扛长活的多,逃荒要饭的多,光棍儿汉多。”
1901年,吴春山出生在岗上村的一个雇农家庭。八九岁起为财主扛活。1949年,村里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吴春山是土改积极分子,他站在第一线,斗地主,分田地,当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担任了村里的农会主任。
1950年初,吴春山响应“组织起来发展生产”的号召,带领三户贫农,办起了原良乡县的第一个互助组。他们起早贪黑在分得的10余亩土地上,精心耕作。当年秋后,这个互助组竟取得粮食平均亩产100公斤的好收成,比单干户的亩产量多了一倍,于是吴春山的互助组便在地区出了名。1951年11月,吴春山在河北省工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中被河北省人民政府评为“互助模范”。
随着党中央作出《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吴春山不甘落后,又带领十户贫农办起了全县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吴春山农业生产合作社,成为当年河北省早期合作社之一。合作社成立后,他带领社员坚持自力更生,勤俭办社。
1952年秋后,100亩地收了1.5万多公斤粮食、近5000公斤花生和1300多公斤皮棉,其产量当时在岗上村冒了尖,在当地出了名。电台、报纸为吴春山农业生产合作社叫好。同时,获得了农业部的丰产奖励。吴春山作为劳模代表还参加了“十一”国庆观礼,见到了日夜想念的毛主席。
1955年,吴春山当选为岗上村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20多年,从未撂过挑子。他带领全村坚持自力更生,根据村子的特点,因地制宜开展多种经营,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使岗上村出现了粮食牲畜多、生产收入多、社员储蓄多的“新三多”局面。
从1957年到1964年,岗上村累计向国家交售余粮43万多公斤,皮棉近万公斤,油脂1万多公斤,蔬菜70多万公斤。不仅粮食增长,畜牧业也有大发展。起初集体办猪场没有猪源,他就动员爱人把自己家的两头猪赶到合作社;没有钱买大牲畜,他就将自己参加劳模会获得的500元奖金拿出来,为集体买了一头骡子和两匹马。1965年被房山县委树立为“十二面红旗”之一。1970年秋,房山县葫芦垡公社朱岗子大队的大牲畜因食物中毒突然死亡,来岗上村求援。吴春山问明情况后把本队四挂大车的辕牲口支援给了朱岗子,一时间“风格马”的故事轰动了全县。
吴春山善于思考动脑筋,他在多年的农业生产中,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经验,被称为是京郊农业的“土专家”。1979年,房山县委专门成立了“吴春山经验工作组”,到岗上村总结整理了吴春山的《骡马经》《抗旱经验》《造林经验》《谈农业气象》和“勤俭办社”等经验。
“春蚕到死丝方尽。”吴春山一生忠于党,忠于人民,无私奉献。1983年,老劳模吴春山因病去世,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召开了追悼大会。1984年1月8日,中共房山县委做出了向吴春山同志学习的决定。1985年8月29日,吴春山纪念碑在岗上村西坡落成并建设成为“教育基地”。
吴春山永远地离开了,但他一生勤俭、一生廉洁,艰苦奋斗,处处严于律己、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永远留在了人间。他依靠群众发展多种经营,千方百计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创业历程,不仅树立了全国农业致富的旗帜,也在激励着年轻一代为建设美丽的家乡做出更大贡献。